城市设计专业代表性学者(城市设计专业代表性学者是谁)

2024-08-18

中国城市规划学者有哪些

袁奇峰教授是中国城市规划领域的知名学者,担任多项重要职务,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等。他的研究方向涉及城市化与区域开发、城乡发展理论与规划等多个领域,尤其擅长战略规划和城市设计研究。

委员会成员阵容广泛,涵盖了万烈风、马裕祥、王凡、王作锟、尹淮、方运承、车念国等多位活跃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如刘从周、刘学海、刘昌诚等。这些成员共同致力于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汪自书是一位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领域有着丰富成果的学者。

邹德慈,1934年出生于上海市,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现任院学术顾问、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誉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委员,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环境保护部“两委”专家。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斌栋,197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逊克县,是中国城市规划领域的知名学者。他在1996年取得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硕士学位,并于2004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资助下,在柏林工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学术生涯早期在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开展深入的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划研究。

中国城市化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专业力量,两位知名学者顾朝林和于涛方在这一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世界景观设计1作者简介

罗杰斯女士以她的专业精神和创新理念,在景观设计领域独树一帜,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世界领先的水准而被广泛赞誉。她的公园和景观设计项目,如她所创建的中央公园保护与城市景观研究院,对全球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景观设计领域的杰出人物,伊丽莎白·巴洛·罗杰斯(Elizabeth Barlow Rogers)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设计师和学者。她在艺术历史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本科毕业于卫斯理学院,随后在耶鲁大学攻读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HELLO,景观设计大师作品集,景观大师作品集简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作者:马丁·阿什顿译者:姬文桂出版时间:2003年1月页数:179 页定价:168 元ISBN:9787534538032《景观大师作品集》是2003年江苏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丁·阿什顿。

詹姆斯·科纳是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设计师,詹姆斯·科纳场域运作事务所( 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创始人、总裁。他同时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系的主任、教授。詹姆斯·科纳于1983年毕业于英格兰曼彻斯特都市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得风景园林和城市设计双硕士学位。

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作者简介

王桢栋,这位1979年6月出生于上海的学者,自1997年起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他的研究生阶段,有幸师从两位业界泰斗——戴复东院士和吴庐生大师,这无疑为他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想要深入了解当代城市建筑的创新与发展,可以参考王桢栋编著的《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一书。这本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于2010年7月1日问世,适合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感兴趣的读者。该书采用16开本设计,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

其次,本书详细剖析了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开发的普遍模式和步骤,包括设计理念的形成,规划布局的策略,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这一部分为建筑师和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南。特别关注的是,针对我国独特的国情,我们对城市建筑综合体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

第1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缘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筑综合体逐渐成为新型城市发展的焦点,本章将阐述研究的起因,包括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2 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对象聚焦于城市建筑综合体,范围涵盖其设计、开发和运营全过程。目标在于理解并提升其在城市空间中的作用与价值。

以建筑为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模式研究作者简介

总体而言,孙彤宇凭借其扎实的学术根基和持续的专业发展,为城市公共空间模式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工作经历和研究成果为建筑设计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与理论支持。

《以建筑为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模式研究》是由孙彤宇编著的一部专业书籍。这本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于2011年9月1日首次发行,标志着作者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深入探讨。全书共145页,字数达到185,000字,详尽的内容涵盖了建筑设计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影响。

《以建筑为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模式研究》一书,由孙彤宇编撰,专注于解决我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显得疏离,公共空间活力不足。作者提出了创新的“以建筑为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模式”,旨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建构工作室的负责人,顾大庆的主要贡献在于创建了一个以大纲为基础,以研究为导向,团队协作的工作模式。他开发出一种系统化的设计教学方法,让学习者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进入21世纪后,他的研究焦点转向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式。2008年,他与吴尧合作的《城市交通机动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在《城市问题》上发表,探讨了交通变革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2 主要特色和价值在于通过系统分析,提出创新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模式和设计策略。5 研究方法部分,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现象学、类型学和形态学等工具,来揭示城市公共空间的深层次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