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探讨城市发展的自然演进过程,从村落逐步成长为大城市的过程,这一过程遵循着明确的规律,即由村落—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梯度演变。城市内部形态是研究的重点,它涵盖了城市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
形成于美国的形态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第一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被称作文化形态研究的伯克利学派,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居聚落而非城市;第二是形成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芝加哥学派,这一学派运用折衷社会经济学理论强调城市用地分析。
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土地用途、建筑形式、地块划分和街道类型。土地用途是一个相对间接的影响要素,它决定了地块上的建筑功能。建筑是城市中街区的主要组成要素,建筑的形体、组合和体量限定了城市中的街道和广场空间。地块划分和建筑有一定关联,不同尺度的地块往往对应了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形式。
建筑的意义,不在于是何种设计,采用何种材料,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随着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低能耗的建筑大量兴起,自然能(太阳能,风能)的直接利用,如各种技术装置的风车和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和风能直接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
所以说,城市发展的过程很重要,这过程包括: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各个方面。但新一次城市建设与改造都是建立在旧的,也就是那些“过程”的基础上的,而这些“新”的,也将成为未来建设的基础,所以每一步都需要慎重考虑。
结构主义:破除传统与常识,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在探索当代建筑设计理论的深度与广度中,我们首先触及的是机器建筑的领域。现代技术主义强调科技的力量,技术羽化主义则将其提升至艺术的高度,而机械乌托邦则描绘了一个机械和谐的理想世界。这些理念影响着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实践。
尽管城市设计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实践层面,它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学,旨在赋予环境特定形式,通过改造现有条件,创造新的结构元素,以改善缺乏统一性的城市环境(Schurch, 1999)。
内容:宏观层次:主要关注城镇分布与城市形象。
因此我们认为现实的途径是深化建筑师的城市整体观念,以不断的工程实践去体味复杂的城市设计内涵,以务实的研究态度去体会城市设计的内容。从宏观上讲,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连接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现代建筑的设计往往忽略了与城市环境的紧密联系。城市结构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如今重获关注,表现为对新城市结构的承载能力要求、城市空间功能的混合使用和独特造型的强调。这已成为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任务。
帕罗莱克的力作《城市形态设计准则——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市政专家与开发者指南》是一部深度探讨城市形态设计原则的专业书籍。该书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理念,旨在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它被视为塑造和优化建筑环境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