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藏自然环境脆弱,生态修复难度大。作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生态环境建设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全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逐步改善宜居环境,拉萨市自2016年3月开始实施“绿色围城”建设工程。
2、西藏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格局的变化率低,但气候变化引起的新型生态问题加剧了生态风险。
3、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西藏久久为功。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措施,一项项制度法规严防污染进入雪域高原。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如今,西藏水、气、土壤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在良好状态。
4、第一部分从研究西藏生态补偿的目的和意义入手,引入西藏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的重要性。
1、新华网拉萨6月30日电(记者刘敏 文涛 拉巴次仁)6月的藏北草原,一望无际的碧绿草甸与蜿蜒的铁路交相映衬。西藏那曲环保局工作人员格桑次仁手指着不远处的铁路路坡说,近年来在铁路沿线种植的草皮已全部成活。全长1142公里的青藏铁路所经地区气候特殊,生态相对脆弱。
2、青藏铁路即将迎来全线通车运营一周年。一年来,这条雪域“天路”的沿线生态环保状况一直备受关注。沿线省区采取多种措施,力争将全长1142公里的青藏铁路打造成一条生态环保型铁路。
3、一年前的盛夏,被称为“神奇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国人振奋,世人瞩目。
4、青藏铁路,起始于青海省的西宁,终点在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全长1956公里,被尊称为“天路”。它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项目,也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2006年7月1日,这条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在建设过程中,青藏铁路面临了诸多挑战。大部分线路位于高海拔地区,被称为“生命禁区”。
1、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协调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 地质找矿部署要服从于、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要以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指导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资源环境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对立统一于资源环境。
2、~2012年,调研组先后在赴西藏、河南、海南开展地质找矿新机制实施情况调研的同时,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如何协调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
3、对矿产资源关乎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惠泽民生、代际补偿作出法律规定;明确以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作出与《物权法》相适应的矿业权用益物权相关法律规定,形成新形势下矿产资源保护与矿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建议对现行征收资源税费的办法进行调整。
4、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开展经济社会活动,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合理部署资源勘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协调发展。
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速度加快。青藏高原已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55个,面积达824万平方公里,占高原总面积的36%。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也在助力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和法规不断完善。
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加强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本底敏感而脆弱,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特别是1999年以来高原升温趋势更加明显。在有效控制人类活动强度的同时,应对气候变化成为高原生态环境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植被等方面。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中国东南多雨和西北干旱气候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