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读后感(园林设计观后感)

2024-07-22

苏州园林读后感

苏州园林读后感 首先,作者先写了自己所游的十多处苏州园林的总印象,认为这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足以证明了苏州园林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

读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让我对它无限的向往。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都让我感到迷恋。苏州园林讲究完美,他像一幅山水画一样呈现在游客的眼前。重峦叠嶂的假山、九曲回转的回廊想画幕一样铺开来。踏在幽深的回廊上仿佛可以听到古代诗人在雨打芭蕉驻立窗前低吟的读书声。

总之,在我看来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的标本,也是我国最美的园林。

还有苏雪林的《黄海落踪》对黄山景观以率性本真的笔墨细细地构画,读来都是对我匆匆游览黄山留下遗憾的最好补缺。

在六百载春秋的昆曲发展史上,昆曲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园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明清以来是苏州造园的黄金期,也是昆曲发展的全盛期。可以说,苏州人营造园林的历史及其盛衰周期,几乎与发源于斯的六百年昆曲趋于同步,就连被公认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时间段都相隔不远。

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 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陈从周《园林美与昆曲美》读后感200字

1、近代昆剧在气数已尽时,先因苏州昆剧传习所赖以保存,后因一出《十五贯》而救活了一个剧种,再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金字招牌”而有所复兴,其与园林的命运,正是一损双损、一荣双荣的双星并照关系。

2、《说园》一书的畅销在于它文字的精到,古建大师陈从周先生的五篇散文,论虚说实,对园林的建筑和栽植,都有精辟独到的见解。苏州市摄影家陈建行先生的136幅照片,与美文相得益彰,让我在阅读时有漫步于苏州园林之感。

3、北方不如南方地形多变万化,植物种类也少,大多有山处无水,有水处无山,是能挖池筑山,人造的自然看起来总有点儿不自然,仪我看,北方以规则式(或混合式)园林是发展方向,假自然让人能看出来,就不好了。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这里我们不必熬述。

4、陈先生的半生湖海生涯中,他对园林的热爱并未减退,半生湖海未了柔情体现了他对园林艺术的深情厚意。此外,他还在童年的老师和绍兴秋瑾的老家等篇章中,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追忆和怀念。

5、尽管没有受过正规的园林教育,陈从周却在同济大学的教学岗位上,凭借对古建筑的热爱和卓越的测绘技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园林人才,其中就包括被贝聿铭推崇的杰出人物。他的园林设计,如同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融合书画与昆曲的韵律,如谷音涧之名,流淌着艺术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园林期刊文章读后感附图

这篇文章概括地介绍了中国园林艺术遵循的原则与成法,换个角度说,也就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对我们学习欣赏园林有指点门径的作用。题目中有“散记”二字,本文从结构看似不够紧凑,但仔细研读之下,会发现作者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文章的,散漫无序只是它给人的表面印象。

自始至终,作者都在紧紧扣着图画美来阐述苏州园林的完美,在介绍着设计者的设计精巧以及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建筑上的艺术,不仅仅是人创设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艺术,更是融合了诸多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和艺术理论的结晶。总之,在我看来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的标本,也是我国最美的园林。

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是古典园林式一颗闪耀着东方神韵的明珠,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在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园林艺术中颇享盛名,并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苏州园林美极了。首先,作者先写了自己所游的十多处苏州园林的总印象,认为这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足以证明了苏州园林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

为增加艺术欣赏性,还附上了清代浙江海盐徐用仪的徐园图32幅,封面为清汪荣所绘的江苏南京随园图。自此之后,《说园》一书享誉海内外,曾被译成日、俄、意等六国文字,为中国园林艺术带来了莫大的荣誉,也成为同济人馈赠外国友人和亲朋好友的礼品。

说园读后感1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而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亦如神游林泉花木,山水亭台之美尽得之。